【中醫治病】養生先養氣



明代醫家張景嶽明確指出,「氣在陽分即陽氣,在陰即為陰氣;在表曰衛氣,在裡曰營氣;在脾曰脾氣,在胃曰胃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皆無非其別名耳」。人身無處不是氣,卻總是這一氣。

 中醫所說的氣,具有全息的特點,局部就是整體的縮影。此氣到心即心氣、到肺即肺氣、到肝即肝氣、到脾即脾氣、到腎即腎氣、到體表即衛氣、入血即營氣,人身無處不是氣,卻總是這一氣,所以中醫說「養生先養氣」。《黃帝內經》論陰陽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然其要一也。」

現代醫學解剖發現人身無處不是血管脈絡,就好像地球上的千江萬水。但都是這一口氣充斥其中,如果沒有這一口氣,全身都是一片死機。在中醫來說,就是整體觀念、全息律,就是「一口氣」,可以通過局部來治療全身。中醫以人為本,看到的是一個「病」著的「人」,提倡治病必求於本,故中醫治病從整體上通過調氣、調陰陽來實現,而外在的「病」(或者症狀)在中醫看來如「千江有水千江月」,當中千江之月,都是幻象,明心見性只指一個月,現象自然會消除。


摘自: 氣順病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