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新知】彩色養生──蔬果的能量

水果,蔬菜,蔬食,沙拉
彩色養生 蔬果的能量

小時候看別人吃橘子,皮剝了之後,接著把果肉外層的白色纖維絲撕乾淨才吃,問他為什麼不吃?得到的回答是:「不好吃。」長大後,了解全食物的祕密,就知道那些白色纖維應該要一起吃下去才對。

我們都知道橘子比較偏冷,易生痰,有趣的是,每一種食物都有黑白兩面,這種食物性偏冷,但其中會有成分較熱的可以相互制衡。以橘子為例,它性冷,但這被稱為「橘絡」的白絲,卻是熱性、可以化痰的,所以吃橘子時要記得吃橘絡,就不會太冷也不容易生痰了。

很多人愛吃荔枝,可是吃多了又會燥熱上火,大家知道怎麼解荔枝的熱嗎?只要把荔枝殼煮水來喝,就能解燥熱。

再說鳳梨,有些人吃了胃會不舒服,不然就筋骨酸痛,或者皮膚癢,事實上,鳳梨本身是很好的「消炎」水果,只要改變吃法一樣可以享用。有位患者吃一點點鳳梨,皮膚就會非常癢,所以一向避鳳梨而遠之,我請她喝一些鳳梨酵素試看看,她很猶豫,後來勉為其難地答應喝,我開玩笑地說:「如果妳皮膚還會癢,我再負責治療。」結果過幾天,她眉開眼笑地告訴我:「真的都不會癢。」

為什麼?因為會讓皮膚癢的成分在果肉裡面,吃了之後會刺激腸道、皮膚,不適合過敏性體質的人,但做成鳳梨酵素後,會癢的成分反而消失了。所有的水果都是好水果,差別只是吃法的問題。

癌症研究學者李威廉醫師(William W.Li, M.D.)指出:「飲食本身就是我們一日三次的化療。」而天然、完整、未經加工精製的食物,仍然具有生命力,「全食物」指的就是除了果肉,皮、籽也都要吃,中醫認為「子潤腸道,諸子明目」,水果的籽可以潤腸道,對眼睛也很好,因為籽就像水果的眼睛。很多重大疾症都是早期就有發炎症狀,如果能把整個食物的營養都吃進來,身體平衡了,就能減少疾症的產生。

身土不二因地因時因人
「身土不二」原本是佛教用語,指一個人這輩子所遇到的果報和累生的業力是有關係的,也就是因果關係;後來成為支持本土生產食品的口號,日本所推動的食養運動,認為飲食上的身土不二是:選擇本地生產的、當季的、傳統的食物。這也成為飲食健康的三個重要觀念:因地(本地生產)、因時(應時節)、因人(傳統)。

吃本地生產的食物:
有句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的食物最適合當地人,但有人問:「有些水果是臺灣沒有的,進口的,能不能吃?」當然不是絕對不能吃,不過盡量少吃,比例上還是以當地生產的對身體更好。

吃當季生產的食物:
臺灣的農產品算是相當豐富,但還是要選擇季節性的蔬果,例如冬天盛產白蘿蔔、夏天盛產空心菜,如果在冬天吃空心菜是不是怪怪的嗎?選擇食物要在它本身營養最豐富的時候,也就是它盛產的季節。

吃傳統、適合身體的食物:
傳統食物為什麼很重要?人體的構造是數百萬年演化而來,腸胃有一定的飲食習慣,傳統的東西能從以前留到現在,表示是適合當地人的飲食;如果一吃就會拉肚子,那也不會有人要吃,不會有人要買或種植,就從市場消失了。

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同樣會考慮到因時、因地、因人,也就是「三因制宜」的概念來治療。有些狀況可能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例如壓力、環境等,但是腸胃的保養,自己的決定占很大部分,例如:「要不要吃冰?要不要喝酒?」這都是自己的選擇。「保命之道,吃對食物」,這是很重要的概念,吃對了食物,腸胃調和,身體才能健康。東方人說「吃飯皇帝大」,西方人說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麼,就會對身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東西方都同意,食物對一個人健康,有絕對性的影響。所以病從口入,守好入口的食物,就能避免很多疾病。

五色蔬果對應臟腑
均衡營養最養生除了要多吃在地的、時令的蔬菜水果,還要多吃五色蔬果。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橘子是橙色的、香蕉是黃色的,葡萄有青色和紫色兩種……,這些顏色是從那裡來的?蔬果的顏色有沒有特別的作用?

從大方向來看,顏色愈深的蔬果,營養價值愈高,我們平時不要「以貌取人」,但選擇水果時就可以「以貌取果」,用顏色來選水果,能夠獲得更充足的營養,不過五色水果各有不同的作用,均衡食用更好。


一、白色蔬果潤肺

蘿蔔
白色蔬菜 蘿蔔
我在臺北看診時,曾遇過一位阿嬤,一天到晚咳嗽,請她回去吃百合粥之後,吃了幾次就不咳了。

中醫認為白色對應「肺」,一般來說,可以照顧肺的水果,也可以照顧心臟,若是覺得胸口悶悶的、或常年咳嗽、常抽菸、講話聲音比較沙啞、喉嚨緊緊的等等,都可以用新鮮的百合和好米煮成粥食用,但要注意,百合不要買顏色太白的,因為燻過硫磺的顏色會特別白,吃起來也有股酸味,好的百合其實沒什麼味道。

白色蔬果有提高免疫功能,預防潰瘍和胃癌、保護心臟的功能,除了百合,還有白蘿蔔、山藥、杏仁、茭白筍、冬瓜、竹筍、薏仁等等。


二、橙黃色蔬果開脾健胃

南瓜
黃色蔬果 南瓜

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餐廳的招牌和裝潢都是橙黃色系的?

因為橙黃色可以促進食欲,如果小朋友的腸胃功能比較差,胃口不好,可以多吃這類蔬果,例如玉米、南瓜等等;橙黃色蔬果的抗氧化功能也很好,若是周邊環境廢氣較多、污染較嚴重,可吃白色蔬果來顧肺,橙黃色蔬果來排毒、抗氧化。

最常見的天然橙黃色素是β-胡蘿蔔素,它有最強力的抗氧化物質,能減少空氣污染對人體造成的傷害、並有抗衰老功效,對於胃腸功能紊亂、皮膚乾燥也很有助益,例如:柑橘、鳳梨、胡蘿蔔、杏桃、芒果、檸檬、南瓜、番薯、玉米、大黃豆、小米等。



三、綠蔬果顧肝紅蔬果護心

綠色蔬果
想要減輕緊張情緒、舒緩壓力,就要多吃綠色蔬果,其中的葉綠素能維護視網膜健康,保持身體酸鹼平衡。

綠色蔬果顧「肝」,對於情緒的穩定有很好的功能,小時候老師就教我們眼睛要常常看綠色的,光是用看的對眼睛就很好,吃進身體裡對肝有更好的照顧。

其實綠色蔬果相當豐富多樣化,如果想要視力保健,可以多食用菠菜、芹菜、青椒、西蘭花、青苦瓜、青瓜、橄欖、獮猴桃、青豆等食物。另外,枸杞對眼睛也好,但它不是綠色,是另一種食材的用法。

紅色蔬果護「心」,也有抗衰老的功能,如果心臟比較不好,血路不通,可以多吃,像是蔓越莓對膀胱尿道也很好;若是有貧血現象,建議吃紅到發紫的紫黑色蔬果。


四、紫黑色蔬果固腎

茄子
紫色蔬果

紅色走心,黑色走腎,而腎本身和血液循環、造血功能有很大的關聯,如果要讓身體的循環變好,除了心臟之外,還要把腎照顧好,所以我把紅色和黑色連在一起。暗紅、偏紫、偏紫黑、紅到發紫、紫到發黑,愈黑的愈好,紫黑色的食物不只能照顧腎,也能照顧到心。

大部分紫黑色食物都很天然,而且營養成分齊全,質優量多。動脈硬化、冠心病、腦中風的患者可以多補充紫葡萄、藍莓、紫菜、茄子、黑豆、桑椹、西梅、海藻、菌類、黑芝麻、黑米、黑木耳、海帶、紫菜等紫黑色食物。

每個人一天都需要相當多的蔬菜水果,雖然五色食物各有千秋,除了依照自己的需求來攝取營養,更希望大家的餐桌上盡量都能五色俱全,才能營養均衡。

新良食主義簡單粗食八分飽
再介紹一個觀念,也就是二○一三年天下雜誌登的「新良食主義」,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篇報導講述臺灣一天的廚餘量可以堆出七十棟一○一大樓,例如:農夫收成的一顆高麗菜,送到消費者手上時,只剩下五分之一,其中的五分之四都浪費掉了,可能是太老、太粗、太醜……。不管是便利商店、吃到飽的餐廳、或是自家的廚餘等。

我才想到,我買回家的高麗菜怎麼看起來都小小的?原來是每經過一道程序就被剝去一些外皮。而為了讓大家有更多食物可吃,就要種更多,下更多肥料、農藥,以保證收成,慢慢演變成惡性循環。

「新良食運動」也建議我們「吃在地、選當季、不浪費」,就是前面分享的「身土不二」的概念。早期臺灣人比較節儉,參加宴席若有「菜尾」都會打包回家,現在大家都不打包了,而且好像有愈不吃完就表示愈不貪或愈不計較的感覺。我去參加聚會時,若看到有剩菜,就會問旁人「剩一點,你要不要吃完?」「吃好飽,吃不下了。」「要不要打包回去呢?」「不要。」大家不想要,結果我就自己打包回去餵狗狗了。

糧食從田裡採收後一路到餐桌上,大家吃剩了就變成廚餘,多到能堆成一○一大樓那麼高,還可能污染大地。我們會不會也貢獻不少?也曾經浪費不少食物?

回過頭來反省,準備飲食一定要「豐盛」到吃不完嗎?像證嚴上人提倡的

「八分飽」,其實是對身體最好的方式,如果宴會只提供八分飽的餐,吃完就好,沒有剩下,也不用打包,廚師更不用煩惱後續怎麼處理,清潔隊員也不用像耶誕老公公一樣扛著一袋袋沒有人要的禮物(廚餘)。我們能不能吃得少一點?簡單一點,不要浪費食材呢?

有些人已經開始盡可能利用食材,像高麗菜外層較粗的葉片可以熬高湯等。西瓜除了果肉的部分,白色的部分可以切薄片涼拌,綠色外皮曬乾後煮水,則是清熱消暑良方,能做到盡量善用,而不是只要好吃的、美觀的,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不浪費。

對生靈有感珍惜食材
這篇報導並說到,過去教育強調「德智體群美」五育,日本則將「食」列為第六育,讓小朋友到田裡接觸土地、練習耕作,看看食物是怎麼長起來的,到收成農作,切切煮煮上餐桌,讓小朋友親身體驗這個過程。

摸過食物是會有感覺的,我有切身體會。

記得小時候曾幫父母做「屠宰」工作,媽媽要殺雞時就會要我按住牠,我跟媽媽說:「我好害怕。」媽媽說:「不怕,我來。」親眼看到殺雞過程,在吃的時候會有怪怪的感覺。爸爸年輕時喜歡電魚,家裡常有會跳的牛蛙,本來看著牠跳得很可愛,晚上就變成桌上餚,心裡會哀傷。這種種過程,都讓我更不敢吃葷了。

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無感」,因為不用親手去做「屠宰」的動作,看到的都是一塊塊的食物成品,包裝得乾乾淨淨的,搞不好以後的年輕人就以為肉就長得像這樣子,或者以為雞塊的肉是從地上長出來的,不會流血,剪下來包好,就像賣場並列的薯塊、玉米段一樣。

年輕時在臺北工作,被辦公室長輩帶去一家知名魚餐廳,用手指點了一條魚,不久聽到「咚咚」的敲打聲,心跟著嚇得噗通跳,沒多久所謂的「活魚三吃」就端上來了。後來我反省那是件很殘忍的事情。

對食物無感是因為沒有參與過整個過程,只看到最後的結果,就覺得食物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吃不完就丟掉沒什麼。古諺說「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如果能讓大家都參與食物養成的過程,相信大家會更懂得珍惜大地給與的這一切,而不再隨性地浪費,不會只覺得有錢就能買得到了。

安定心念保護生態
人心的貪婪、煩躁,也會影響腸胃吸收與身體健康。一個心念不僅在飲食上會影響一個人,包括價值觀、為人處世都會有影響。吃了太多垃圾食物,心情會浮躁,之後再繼續用食物去填滿,就成惡性循環。我們看看身邊有多少人是處於煩躁、不斷的吃東西、不斷的說話的狀態?

現今的地球生態已遭破壞,因為要不斷提供食材,就要不斷地種植如:馬鈴薯、玉米等作物製成洋芋片、玉米片,養牛、豬變成牛排、豬排、漢堡……。因為人一直要吃,除了口欲,也變相的想把所有的情緒、壓力、挫折、失敗等,都轉成用食物來排除,自然環境只好一直被剝奪,來滿足人類欲望。我常跟病人說,為什麼要吃這麼多食物?尤其是垃圾食物?

和大家分享一個觀念:「No buying,no killing. (不購買,就不會有殺戮。)」之前有個廣告呼籲大家不要買皮草,因為沒辦法阻止獵人去殺動物,但消費者不買,獵人獵殺動物賺不到錢,就不會去打獵了;食物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去吃這些多餘的食物,就不會有人去生產出來放在貨架上賣了。

身為消費者,我們有足夠的權力去表達,不要這些食品物品,自然而然就會讓這些東西從市場上消失;沒有市場,也就不用耗費大片土地去種這些食材,以及用更多農藥化肥來種植。如果能讓食物自然生長,人人吃得更天然更有營養,才會健康,而不是吃了許多垃圾食物,讓身體得了癌症,受病痛折磨,再來花大錢看醫生。

各位,我們絕對有權力、有能力,讓這個地球變得更好。


以上資料引用:慈濟醫院月刊 1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