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憂鬱症 |
老化社會已是全球化的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定義老年人口占全體人口7% 以上即為老化社會。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在1993 年我國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超過7% 而成為高齡化(ageing)社會。由於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成為65歲以上人口,2014 至2025 年將是我國高齡人口成長最快速的期間,推估此比率在2018 年將超過14% 成為高齡(aged)社會,80 歲以上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率,將由2014 年之25.1%,至2061 年大幅上升至43.2%,2025 年將達20% 成為超高齡(super-aged)社會。(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
老人不僅生理機能退化及慢性疾病增加,心理健康問題也是必須重視的。依據世界衛生組織預估2020 年全球死因前三名將為惡性腫瘤、愛滋病及憂鬱症。老人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是憂鬱症,也是導致老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身心及社會功能障礙。有研究發現臺灣老人憂鬱症盛行率輕症占15.5%,重症有6.2%,研究分析中提到臺灣老人憂鬱症的影響因素中,女性、低教育程度、無配偶、經濟狀況困難、無工作、自覺身體健康狀況差者的憂鬱指數較高,而家庭、社會因素是影響臺灣老人憂鬱症的主要因素。
很多人認為老人憂鬱症是老化的正常過程,而輕忽它的存在。老人憂鬱症的症狀大多以身體不適來表現,常見的有倦怠、酸痛、全身無力、食慾不振、煩躁、胸悶、頭痛、失眠、無法解釋的胃腸症狀及神經症狀(張、高、黃,2006)。老人的心理壓力常無法以語言表達,而以身體症狀呈現,無形中也造成照顧者及家屬心理沉重的壓力與負擔,及早認識憂鬱症,正確的診斷,早期醫療介入才能讓老人獲得適當的治療,照顧者及家屬心理的壓力與負擔才得以緩解。
憂鬱症的治療除藥物外,適度的運動、避免躺床、適度的情緒宣洩、練習放鬆技巧等,皆能減輕疼痛,改善焦慮情緒及身體化症狀(洪、李,2008)。有效的運用生命回顧增進老人情感和遺憾的解決,增加對自我的接納,減少焦慮和憂鬱的症狀,增加生活的滿意度,增加處理危機及失落的能力,對老人憂鬱症具有臨床治療及經濟效益(Kortel, Bohlmeijer,Cappeliez, Smit & Westerhof, 2012)。
有研究者為加強老人社區活動的參與和促進心理健康,安排運動計畫、防跌計畫、健康飲食課程及心理健康促進計畫(身心放鬆技巧、重建認知、問題解決技巧),每二週上課一次,每次課程100 分鐘,持續進行3.5 個月,以短式老人憂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hortForm, GDS-SF)進行篩檢,結果發現社區老人憂鬱分數有明顯下降。
憂鬱症藥物治療效果不錯,但很多老年人認為只是情緒問題、擔心會依賴藥物,或擔心產生不好的副作用等,而不願意接受藥物治療。藥物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藥物治療合併心理治療能對老人憂鬱症有所幫助。心理治療的方式有認知行為、人際關係及心理動力取向的治療,著重於失落的處理,例如哀慟、孤獨、空虛及死亡恐懼的處理,還有健康與體力喪失的調適。
老人憂鬱症並不少見,只是很多未被及早診斷與治療,不僅造成心理、生理功能障礙,甚至造成失能情形,進而影響家庭生活結構及生活品質,目前老人憂鬱症評估是老人周全性評估門診的評估項目之一,期望讓老人憂鬱症被認識與重視,減少照顧者的壓力與醫療成本,進而提升老人的照護品質及生活品質,使老年人都能健康老化。
【以上資訊取材自:台大醫網期刊/1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