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揉揉捏捏,就可以舒暢解壓。
傳唐朝美女楊貴妃、北宋大思想家蘇東坡、清朝長壽皇帝乾隆、晚清重臣曾國藩以及前第一夫人蔣宋美齡等,都是常年堅持按摩與經絡運動的愛好者;其中特别喜好按摩脚底湧泉穴的蘇東坡,甚至在著作
中留下:「長期足療勝過吃藥」的感嘆。
考古學家也從古代遺址、墓穴中挖出不
少小巧的陶搓、玉牙頭梳、筑片等,據考證有些便是古人拿來做為自我推拿、按摩的工具,顯見,按摩在中國是一項流傳久遠,且深受歡迎的養生手法。
按摩有助分泌快樂嗎啡
中西醫師廖桂聲指出,現有的研究證實,輕柔、舒適的撫觸式按摩,可使人體交感神 經的活性降低、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加。人在緊張、焦慮或壓力大時,交感神經亢奮,此時心跳加速、血管收縮、血壓飆升;而與交感神經作用相反的副交感神經,當其活
性增強時,身體會呈現較為放鬆的狀態。按摩便能促使身心放鬆,使人體分泌更多讓人感到欣喜愉悅的快樂嗎啡一腦內啡
(endorphin),而與壓力、疼痛正相關的腎上腺皮質素(cortisol)分泌則會下降。
一般的肌肉按摩可達到舒緩解壓的效用,而更上一層、針對特定穴位所做的經絡按摩,則是源自傳統中醫經絡醫學,在近年掀起的養生風潮中仍備受歡迎,不少健康講座或SPA養生館中,都有教授相關知識或實際提供經絡按摩服務。廖桂聲表示,中醫主張「全人」治療觀,當人體有病痛時,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
腳」,而是運用陰陽五行及經絡原理,調和全身氧血、培元固本。同樣地,民眾在日常 保健上,也常依循這樣的原理,以穴位按摩、推拿手法來活絡週身氣血。
經絡按摩,提升正氣
中醫所說的「氣」,不單指吸入人體的氧氣,還包括生命中的元氣(或稱正氣),泛指所有有利於身體的元素,如營養素、氧氣、紅白血球、抗體、益生菌,以及無形的物理力場等。若身體狀況良好,體內氣血平衡、氣血充足情況下,身體免疫力、抵抗力
與自癒能力便會增強。
「氣」要如何鍛練才能充足?簡單易學的經絡按摩,是可行的方法之一。人體的經絡除了任督二脈外,針對十二臟腑又各有經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陳朝宗指出,這些經絡上分布了許多重要的穴道,各有其對應臟器與功效,適度的按壓
刺激,可調節生理效應,增強免疫機制,同 時強化肌肉、神經與關節系統,並增進血液與淋巴系統的循環。
按摩過後多喝水
一般來說,不論是用按摩器或徒手按壓,都以選擇在肌肉比較厚實的部位進行為宜,按壓時感覺到穴位有輕度疫、麻到微痛的程度即可。特定穴位的按壓以5~15秒為宜,每次約按摩10回,幾個穴位連續按摩下來,約控制在15~20分鐘即可,按摩時可適度塗 抹凡士林、乳液增加推拿、按摩時的滑順度,或以能舒緩情緒的芳香精油取代,有些痠痛點的按摩,則可先塗上醫師開處的緩解疼痛乳膏,按摩完後宜多喝開水,以幫助肌肉中的乳酸排出。
按摩的好處不少,操作時仍有其禁忌。如血管、神經及骨骼行經皮下淺層的部位不宜 按摩,尤其是一些可觸摸得到的大動脈,若按壓過度,有可能造成血管內膜剝離,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嚴重血管栓塞。還有某些神經叢集聚部位,或分布在表層的神經,像是手肘外側的尺神經及膝蓋外側的腓神經,最好都不要按摩以免受到傷害。
此外,皮膚有未癒合的傷口、肌肉拉傷或扭傷處於急性發炎期,或骨折、腫瘤所在部
位,正在服用阿斯匹靈等抗凝血劑、本身凝血功能較差,或有嚴重骨鬆者等,都不宜按摩。 以上資料摘自:常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