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保健】白內障手術新進展以及自費人工水晶體簡介

白內障,白內障摘除手術,超音波乳化術,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水晶體的功能,人工水晶體


白內障為眼球構造中之水晶體,由清澈透明的狀態變為混濁且硬化的過程。過去治療白內障採用「白內障摘除手術」,通常要等到白內障較成熟、硬化才進行手術。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手術易造成切口太大而且恢復期拉長,術後還比較容易會出現散光的問題。從一、二十年前開始大部分已採用「超音波乳化術」,它是利用超音波將混濁的白內障加以震碎並吸出來的方式,切口可以比傳統摘除術小很多。而現今又有更新的方法叫作 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以特殊波長的雷射,取代傳統鋼刀切割角膜切口,切割前囊袋以及分割水晶體可以降低使用超音波的時間與熱能,降低對角膜內皮細胞的傷害。

另外有時在門診會遇到問道:「醫師,我本來在開白內障以前,看書都不用戴眼鏡,怎麼開完白內障裝了人工水晶體之後,反而看近的東西變得很模糊呢?」聽了病人這樣的抱怨,就知道可能是術前病人的期待過大,或者是術前沒有跟病人好好的溝通清楚!因為開完白內障之後,人體眼睛本身調節看遠看近的能力就會喪失很多。

人類水晶體的功能

水晶體是眼球內一個很重要的構造,它是一個具有雙凸透鏡形狀的透明體,就像一個圓形的放大鏡一般,但是前方較平而後方較凸,前方直接接於虹膜的後面(也就是在瞳孔後面),而後方接著玻璃體,它的邊緣有許多捷狀體小帶的纖維附著,將水晶體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因此才不會隨著眼球的轉動而飄動。
水晶體在眼球中有三個主要的功能:


()屈光(refraction),因其清澈透明且具有15-20屈光度的屈折力,能使光線透過並且聚集在視網膜上。如果沒有水晶體,則需配戴1000度以上的凸透鏡才能看清東西。

()調視作用(Accommodation),我們眼睛要看遠又看近,就是要靠水晶體厚度的改變,導致屈光力的改變,看遠方時,放鬆、拉緊小帶纖維而把水晶體前後徑減低至最小。而看近物時,睫狀肌收縮,小狀纖維放鬆,使水晶體變凸來增加屈光率。隨著年齡的老化,水晶體彈性逐漸減少,調節作用亦減低,也就是老花眼的形成。

()過濾有害光線,水晶體對紫外線(尤其是紫外線A) 的吸收力很強,可以阻止紫外線直接照射到視網膜,造成視網膜的傷害。所以沒有水晶體的人(外傷或術後),在豔陽強光下,最好能配戴抗紫外線的眼鏡來保護眼睛。

然而在動了白內障手術裝了一般的人工水晶體之後,屈光和過濾紫外線的功能仍然保留,可是卻喪失了原有水晶體的調視作用。因此當視力還夠用的時候,是不一定要開白內障手術的。所幸因為科技的進步,這幾年來已經發展出多種功能性的自費人工水晶體來改進傳統的人工水晶體缺乏的功能。

功能性人工水晶體

大致上可分為四種,包括可過濾藍光的黃色水晶體非球面設計的水晶體矯正散光的水晶體、以及多焦點抗老花的水晶體,各有不同訴求,但其目的同樣是來提升視力及影像品質。

1.黃色水晶體(保護視網膜以及黃斑部)
 人工水晶體已經從透明的進展到「黃色水晶體」。 除了紫外線是水晶體的殺手,大自然中的藍光也可能對視網膜有潛在的傷害,可能會增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機率,而黃色水晶體就標榜它可有效過濾藍光,達到保護視網膜及黃斑部的效果。不過適量的藍光對於人體也是有益處的,因此建議與您的眼科醫師詳細討論後再採用。

2.非球面設計水晶體(提高影像清晰度)
 「非球面設計的人工水晶體」更貼近人類與生俱來的水晶體功能。早期的人工水晶體屬於球面設計,在視野周圍易出現影像扭曲,另一方面因夜間看到燈光會有眩光,對於經常在夜間活動或開車的銀髮族而言,視力反而較差。 因此,「非球面設計的人工水晶體」是仿照人類水晶體表面的彎曲度,降低光學系統的球面像差,避免週邊影像扭曲,讓光線聚焦在一點,提高影像的清晰度,也較能提高夜間開車的安全性。

3.矯正散光水晶體(不用再配鏡矯正)
 臨床上約有34成病人原本在開刀前就已合併散光,以致看較遠的物體會有雙影的現象,因此開完刀之後多數人仍有殘留散光,以致感到視力模糊,必須搭配眼鏡來矯正散光。不過,如果植入「散光矯正型人工水晶體」,則無需配戴散光眼鏡,就能擁有清晰的視力。

4.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看遠看近一次完成)
 傳統單焦點水晶體僅提供看遠距離的單一功能,閱讀時還需另配戴老花眼鏡,「多焦點水晶體」兼具看遠和看近的功能。不需再戴一付老花眼鏡。不過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的視覺品質比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差一些,而且有黃斑部病變的患者也不適合使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

然而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以及高功能的人工水晶體的費用較高,民眾還是要根據本身的需求以及預算並與醫師討論,請醫師協助您做選擇來挑選合適手術方式以及人工水晶體。



以上資料引用:高醫醫訊 小港醫院 眼科  張祐誠 / 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