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黃酮素具有抗血管增生性,這個特性正好可以抑制癌細胞的血管增生,當體內有不正常的細胞生成時,異黃酮素便會使不正常的細胞無法生長,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由於異黃酮素是一種植物性雌激素,可減少雌激素對乳房和子宮內膜的刺激,所以它對降低這兩器官的癌症效果特別顯著。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亞洲婦女的乳癌發生率遠低於歐美女性;其中,日本的婦女乳癌的比例只有美國婦女的四分之一,但移民到美國後,乳癌發生率便增加,相反的,長期居住東方的美國人,乳癌發生率會減少,這正和飲食中豆類食物的多寡有關。
此外,異黃酮素在預防子宮內膜癌也有效果。1997年研究顯示,食用黃豆和其他豆類多的婦女,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低54%(OR=0.46),且在流行病學上,亞洲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比例遠比西方婦女低,據分析與選洲人的傳統飲食富含大豆食物有極大關係。不過相關研究分析也認為,異黃酮素的效果需長期攝取才能有所影響,也就是需要從小或年輕時即持續攝取足夠的豆製品,而非到更年期才開始多攝取,否則功效會大打折扣。
摘自: 吃對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