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經週期間隔約26~35天,經血排出天數約3~7天,每次月經所排出的經血量約為30~80cc。經血的顏色是鮮紅或暗紅色,帶有一點黏稠的感覺,有時候會夾一些小的塊狀物,這是子宮內膜組織,剝落後隨著經血而下。如果月經出現了一些症狀,便要加以注意,如月經不調、痛經等。月經不調是指月經的週期、經量、經色、經的質量出現異常。
● 痛經分類
痛經是指女子在月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出現小腹痛痛,或伴隨其他症狀如: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腹瀉和全身無力等症狀,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
所謂「原發性」是指患者骨盆腔內生殖系統沒有明顯的病變,發生的原因是子宮內膜前列腺素過多,子宮肌肉與纖維組織比例失調、子宮頸管的壓力過高等所造成。原發性痛經多少與體質和遺傳有關,心理因素例如情緒不穩定、神經過敏等也產生很大影響,通常發生在年輕未生育的女性。
「繼發性」則是骨盆腔內生系統有可見的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骨盆腔發炎、子宮內沾黏,以及生殖器內先天性異常者,多發生在30歲以上女性,疼痛較為持續性,並且越來越厲害。
● 中醫觀點
中醫治療痛經會依據病人的體質不同,歸類為下列幾型:
① 氣滯血瘀型: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或刺痛、按壓時疼痛加劇,小腹下墜感,經色偏紫暗,會伴隨血塊,月經量少,經前乳房脹痛。
② 寒濕凝滯型: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或絞痛,熱敷可改善疼痛,經量少,經色偏黑。平常容易出現四肢冰冷、腹瀉等症狀。
③ 濕熱下注型:經前或經期甚至於經後數天小腹脹痛、按壓時疼痛加劇,經量多、經色偏紅,陰道分泌物較多。
④ 氣血虛弱型:經期或經後小腹悶痛且有下墜感,按壓時疼痛減輕,月經色偏淡而量少、質地稀薄,臉色蒼白,容易疲倦。
⑤肝腎虧損型:經後小腹作痛,經來色偏淡、經量少、質地稀薄,來腰痠。
臨床上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女性痛經是屬於濕熱所引起的,千萬不可以隨便到藥房買四物湯、十全大補湯進補,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應由醫師診斷,對症下藥,讓妳的「好朋友」來的時候,輕鬆自在。
摘自:健康女人健康子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