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要、十常、四勿】古代壽翁的養生法
❣兩要
1、身要常動:
《呂氏春秋》曾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動動身體,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東漢華佗、唐代名醫孫思邈等人都主張人要經常進行適當的活動。因此,我們除了參加工作勞動以外,還應經常進行散步、舞蹈、郊遊、太極拳、健美操等活動,以促進人體健康。
2、神要常靜:
早在老子、莊子時代,他們就提出「清靜無為」的思想主張。後來的《黃帝內經》進一步提出;神主持生命。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要焦躁煩惱,要少私寡慾,抑目靜耳,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持神氣清靜,促進人的心理健康。
❣十常
1、齒宜常叩:
叩齒就是上下牙齒對咬作聲,每天早晚各行七七四十九次,可固齒體,防牙疾。
2、津宜常嚥:
用舌尖抵住上腭,使唾液分泌增加,待唾液滿口後,分三次緩緩嚥下,同時用意念送之丹田,唾液有幫助消化,中和胃酸,抑殺致病細菌作用。
3、耳宜常彈:
兩手掌分別緊按於兩側耳廓,用食指和中指彈擊後腦作咚咚聲。每次彈20~40下,彈完作5下深呼吸。可以增強聽力,防止老年性耳鳴、耳聾,並有健腦功效。
4、鼻宜常揉:
同時用雙手中指揉擦鼻兩側50次,可以通過鼻翼附近的「迎香」、「巨髕」、「四白」、「睛明」等各穴達成防病治病的作用。
5、目宜常運:
早晚或較長看書後,兩眼平視前方,按順時針方向運轉眼球八次,再按逆時針方向運轉八次,然後閉目休息一會兒,最後猛睜眼;可解除眼精的疲乏,保護視力。
6、面宜常擦:
每天早晚,用雙掌搓熱後,摩擦面部數十次。可改善面部氣血的通暢狀況,使人滿面紅光並能有效地預防感冒。
7、足宜常摩:
每晚睡前,用熱水洗腳後,用手掌摩擦腳底湧泉穴(左右腳底心)30次。可幫助睡眠,促進全身血液彺環,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
8、腹宜常揉:
將雙手相疊於腹部,先後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揉60次,可助消化吸收,防止腹脹。
9、肢宜常伸:
經常進行游泳、爬山、體操、跳舞這些鍛煉,防止四肢氣血凝滯,增強體質。
10、肛宜常提:
有意識地收縮和放鬆肛門,早晚各30次,可有助排泄,防止痔瘡。
❣四勿
1、食勿言:
進餐時少說或不說話,集中注意於食物,充分咀嚼,唾液豐富,消化方便,吸收良好。
2、臥勿語:
人睡前不要交談,防止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保持心靜,在寧靜、幽雅的氣氛深睡。
3、酒勿醉:
喝酒要遵循「酒至三分莫過頻」的古訓,做到節制有度。適量飲用,可收活動血脈、欣快解憂的功效。
4、色勿迷: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出。精少則病,精盡則死。」當然,從現在觀點來看,老人維持積極的性生活,有助於長久保持活力和記憶力。如果老人放棄性生活,他們的智力會衰退。因此,應主張「緃慾傷身,禁慾有害,節慾延年」的選擇。
以上摘自: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與健康